在看房買房的過程中,你可能常會聽到「公設比」這個詞,那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根據住展雜誌的統計,2023 年截至 9 月 30 日止,台北市新成屋、預售屋建案(統計華廈、大樓建築,不含 5 層樓以下公寓、透天)平均公設比 35.5%,新北市平均公設比 34.1%。然而,多數消費者認為30%以下的公設比才算合理。那麼,什麼是「公設」,以及如何計算「公設比」呢?
什麼是公設?
「公設」是指建築中的公共設施,依使用範圍可分為大公、中公和小公三類:
✔ 大公設施:這類設施是建築物必備的,由全體住戶共同持有並分擔成本,例子包括大廳、管理室、水箱、機電室等基礎設施。
✔ 中公設施:這些為加值休閒設施,全社區的戶數分擔坪數,如健身房、會議室等。
✔ 小公設施:這些設施由同一樓層的住戶共享,包括電梯廳、逃生梯和電梯空間等。
另外需要注意的是,車位的歸屬依建案規劃不同,有些登記為大公,有些則為小公,不同的歸屬會對使用和買賣產生影響。而無頂蓋的中庭、空中花園和露天游泳池等設施不計入公設比的計算範圍。
公設比為什麼越來越高?
愈來愈多的建案出現公設比偏高的現象,這背後有多種原因:
✔ 大樓越蓋越高,需配備更多設施:自2005年起,8樓以上的建築需配備兩支逃生梯,11樓以上需有排煙室,這些額外設施增加了公設比。
✔ 雨遮不計坪不計價:自2018年法規修改後,雨遮構造不再計入建築面積,間接拉升了公設比。
✔ 小宅成主流,單層戶數增加:由於房價上升和人口結構變化,小坪數住宅成市場主流,單層戶數的增加必定帶來梯廳的增加,進而提升公設比。
公寓、華廈、社區新大樓公設比參考數據如下:
- 1.公寓:4~5層、未設電梯的住宅,公設比約為8%-15%。
- 2.華廈:7~10層樓,有電梯,公設比約為15%-20%。
- 3.社區:10層樓以上,有電梯,因建築法規規範,公設比約為30%以上。
如何計算公設比?
公設比的計算公式如下:
公設比=公共設施面積/建物總面積x100%
建物總面積包含主建物、附屬建物和公共設施。而公共設施又細分為大公、中公和小公。為了更清楚了解公設比的影響,我們還需要注意附屬建物和停車空間:
✔ 附屬建物:這些與主建物相連的構造,如陽台、露臺等,影響實際使用空間大小。自2018年起,雨遮和屋簷不再計入建築面積。
✔ 停車空間:如果建商將車道坪數計入車位坪數,則由購買車位的人分擔;相反,若車道坪數計入房屋公設,則全體住戶分擔,這對不購買車位的住戶可能不太公平。
在購房時,除了總坪數,還需詳細了解公設比及所包含的設施範圍,這樣才能選購到滿意的房產。希望這篇文章讓你對「公設」及「公設比」有更深的了解!